“而立之年”再展望:威高研发创新的漫漫兴邦路

2017-04-18 10:40:24 来源:

0浏览 评论0

1988年,威海市环翠区田村福利院院长陈学利白手起家,创办了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从此踏上了勇猛搏击商海,推进威高研发创新,领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征程,也开启了以威高研发创新体系为支撑的漫漫兴邦路。

29年风雨兼程辛勤探索,29年南征北战艰难跋涉,29年风霜雪雨历尽苦乐,29年改革创新高奏凯歌。在陈学利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威高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威高”这一耀眼的民族品牌,也建立起了引人注目的威高研发创新体系,当年的镇办小厂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威高集团的创建者和当家人,陈学利也光荣地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的代表。

2002年,陈学利到美国谈判一个项目。谈判当天吃过午饭,美方负责人说他要去做一个心脏支架手术,5点以后才能继续谈。出于职业敏感,陈学利跟随那个美国人一同前去。手术是在一个十分普通的诊所里做的,时间仅用了两个小时,三小时后,那个美国人便行动自如了,谈判也如期继续进行。这件事对陈学利震动很大。

心脏支架采用可降解药物涂层技术,通过支撑心脏血管可有效治疗冠心病,属于高科技产品。在国内,这种产品一直依赖进口,一个心脏支架的价格高达5000美元,中国人要做这种手术实属不易。而在美国,这种手术做起来竟是如此简单,普通诊所就可以完成。回国后,陈学利在公司董事会上大胆提出,威高要向高科技进军,由威高研发生产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心脏支架。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胆的决策打破了公司的宁静,上上下下议论纷纷。当时中国市场使用的高档医疗器械基本上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着,而威高只是一个生产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常规医疗产品的民营小厂,人才、技术、资金等很多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研发高科技产品的需要,生产心脏支架,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然而,陈学利作出这一决策凭的绝非一时意气,他凭的是对公司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把握和对国内外医疗市场的敏锐洞察。在陈学利看来,威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跻身国内外先进行列,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把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来。心脏支架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两家企业拥有,如果能将这一技术高地攻克,不但有利于威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威高研发创新体系,还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从中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时至不迎,反遭其累。认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后,陈学利当机立断,迅速在公司上下统一了思想,带领一帮人马不停蹄地满世界找人才、引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一个美国客户的交谈中,陈学利得知中国留学生王吉成博士拥有这项技术。于是,他想方设法与王吉成取得了联系,又千万百计地将王吉成引到了威高。陈学利如获至宝,专门为王吉成成立了一个公司,用于心脏支架的研究开发,开启了威高研发创新的漫漫之路。

经过三年的刻苦攻关,2005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支药物涂层心脏支架终于在威高集团诞生了。产品一经问世便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一举打破了美国强生、波士顿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成为该领域民族工业第一品牌,也成为全世界第三家能够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正如陈学利所料,药物涂层心脏支架的成功研制,不仅仅是为威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轨道,也使威高研发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定。

目前,威高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20多个研发机构。在威高研发队伍中,留学归国人才51人,外籍人士9名。威高拥有发明专利1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580多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达80%以上,其中12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00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30种产品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泉网视频